解夢大師:弗洛伊德與榮格
弗洛伊德與榮格
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名字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兩人都是研究夢境的權威,弗洛伊德更被譽為精神分析學的始祖。現在大部分分析夢境的著作多以兩人的理論為藍本。兩人對夢的解析有共同的地方,也有截然不同之處。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為奧地利人,本身是精神科醫生。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原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原我是各式各樣的精神衝動,也就是動物的本能,而弗洛伊德把這些
精神衝動的主要內容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占主導地位。
由於人類有異於其他動物,本能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有些更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而只能透過夢的形式來尋求滿足。
所以,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比方說,他認為夢裡出現呈棒狀或凸出的東西都像征男性性器官,凹陷的地方則象徵女性性器官,騎馬、攀山、開門等象徵性行為。
根據他這種分析,今天我們都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話也就會被認定為男性性器官了。現在看來,弗洛伊德這種想法顯然有點極端,不過在弗洛伊德那個年代來說,公開和人討論「性」這個現在看來完全不足掛齒的東西是極大的禁忌。
大概就是這個緣故,弗洛伊德便認為大多數受到壓抑的願望都是和性有關的。不過,後來弗洛伊德愈來愈傾向於自由聯想,使他的夢理論不至於淪為偏激學說。
另一位研究夢境的瑞士人榮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也是個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弗洛伊德的門徒。
榮格雖然贊同弗洛伊德主張的夢是我們在現實中受到壓抑的願望的反映,但他認為這些受到壓抑的願望不一定都和性有關,而是潛意識智慧的表現。榮格更盡量擺脫弗洛伊德的影響,並以新的概念來替代弗洛伊德的慾望滿足論。
榮格認為夢不單代表做夢者過去的慾望,也是做夢者對未來憧憬的表現。榮格認為人類有些思維、情慾、知覺是與生俱來的,他以大多數人都怕黑和怕蛇為例,指出人類對某些特別事物會做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樣的反應。
他相信夢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裡潛藏著一些以我們過去的經驗和記憶都難以解釋的東西。他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和往昔有關的,而且不單是個人的往昔,也和種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機界的整個漫長進化過程有關。
基於這點,榮格發現了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裡存在著一種共有的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他相信潛意識透過夢帶給我們的智慧比實際意識的洞察力更優越。這和古羅馬西彼拉占語集(SibyllineBooks)所說的:「人在學習時得到啟蒙,但在睡眠時得到靈感」不謀而合。
榮格更認為夢和指揮人類行為及帶給人類行為動機的原動力有關,並把這些人類不分種族與生俱來的原動力叫「原型」(archetype)。而這些原型都是肉眼察看不到的抽像東西,往往只能在夢裡知道它的存在。
儘管有些地方例如同性戀、師生戀等,還未能獲得普遍接受。跟上世紀初相比較,現今的性觀念顯然開放得多,致使有些人認為,現在是個性觀念倒錯的年代。如果夢是受壓抑的願望的反映,那麼這些受壓抑的願望是否如弗洛伊德所言依然主要是和性有關的呢?還是如榮格所言,夢是我們理性和智慧的表現並和我們的集體潛意識有關呢?以弗洛伊德為首的「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和以榮格為始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psychology)對夢境的解釋都各有千秋。
雖然,兩人後期各走各路,我們用不著刻意去抑「弗」揚「榮」或貶「榮」褒「弗」,兩人的著作是留給後來研究夢境人員的寶藏,這點是毋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