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兒童夢中更易出現侵犯行為
對於成年人來說,往往容易報告、回憶自己的夢境,有的人甚至說,「我的睡眠質量一直很好,倒下就睡,但就是老做各種各樣非常非常詳細的夢,感覺就像真實發生過一樣,而且過了幾年我都不忘。」嬰兒和兒童卻很少像大人那樣說自己的夢,他們是否也如成人一樣做夢呢?他們的夢是什麼樣的?
每個人天生就是夢者,甚至在子宮裡就開始做夢了,所以我們幼時的很多時間都是 在夢中度過的。
在普通生活中,我們觀察夢,是通過記憶來表述的,有的人會說自己從不做夢、嬰兒也不會報告夢。但在實驗室中,通過腦波儀的監測和記錄發現,每個人在睡眠中的某些時段,都出現眼球持續急速且不規則轉動的情形(即快速眼動期,簡稱REM),在腦波儀上會呈現特殊的腦波變化,此時若喚醒睡者,即報告有夢。也就是說,如果REM睡眠期出現,是代表一個人在做夢的科學依據。所以,通過在夢境實驗室中,研究者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REM睡眠期記錄,便得出了以下關於兒童與成年人夢境數量的研究結果。
胎兒在妊娠24至30周時,REM睡眠期幾乎是百分之百;新生兒在出生的頭幾個星期,REM睡眠期的量約占所有睡眠的55%至80%;嬰兒階段(1歲以內),REM睡眠期占睡眠的30%;到5歲左右,才接近成人的比例,即約占所有睡眠時間的20%;到了中年以後,REM睡眠的時間就開始越來越少。從REM睡眠的量與一個人的年齡成反比可以看出,夢的量與人的年齡成反比。
而且,一般嬰兒每日要有14個小時以上的睡眠,這樣做夢的時間就相當可觀了。那麼,嬰兒的夢會是什麼樣的呢?
兒童的年齡越低,夢境的內容和所反映出的心理過程或心理衝突越單一。
雖然我們不可能知道嬰兒夢的內容,但他們的大部分夢都可能是因身體感覺而引起的,也就是夢的內容都與身體感覺有關。出生一個月後,隨著嬰兒的視力和聽力的增強,視覺和聽覺意象也會在嬰兒的夢中起一定的作用。待兒童可複述他們的夢時,夢的內容主要是把映了他們清醒時的興趣和情感。
從夢境所反映出的心理過程或心理衝突的性質上看,即年齡越低,夢境所反映出的心理過程或心理衝突越單一。比如,以一個2歲9個月的幼兒夢境為例,「媽媽越走越快,我追不上了」,反映了一個單純的分離恐懼。
弗吉尼亞大學的羅伯特·范·德·卡斯爾和唐娜·克來默分析了上千名2至12歲的兒童的夢,她們發現年幼的女孩的夢比男孩子的夢要長,女孩子的夢多是有關人的衣服的,而男孩子的夢大多有關工具和一些物體的。
動物在兒童夢裡所佔的成分比成年人的要大得多,而那些可怕的動物如獅子、猩猩、狼等遠比不可怕的動物,如羊、蝴蝶、小鳥要多得多。動物意象的頻繁出現可能反映出兒童們的興趣,並且也反映了這些動物意象象徵著兒童願望和恐懼。不過范·德·卡斯爾認為,這些主題可能源於兒童思維的性質更加純樸,他們相信萬物有靈。
兒童夢中的侵犯行為是成年人的兩倍,兒童的侵犯行為中偶爾是侵犯者,在大多數時間是犧牲者。因此恐懼是兒童常見的情緒。
美國成長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克根認為,兒童夢中侵犯行為的頻繁出現表明,兒童夢中侵犯具有強烈的即時性衝動,而成人無時無刻不在要兒童遵循社會規範,接受社會控制,因此兒童經常難以把性動機與社會規範有機地結合起來,兒童夢中的野獸、魔鬼、怪物好像也象徵著兒童的內心意識,這種衝動隱藏在他們的有意識行為之下,如果自我控制一鬆懈,這種衝動就會在有意識狀態下爆發,並造成破壞。
兒童夢中被野獸活吃的情況十分常見,在克根看來,這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這表明面對內心衝動與外界要求之間激烈衝突,兒童害怕失去剛剛出現仍然脆弱的自我意識。
心理分析認為:兒童夢中的怪物除了象徵自己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還可以代表夢者自我的諸方面。幼年兒童很難有意識地把父親和母親的愛心和教訓恫嚇聯在一起,夢中的巫婆與老狼表現了父母充當的懲罰教訓
人的角色,而兒童在夢中對父母象徵意象的攻擊則象徵著對同性的父母的敵意,或者只是象徵要擺脫每日生活中成年人對自己的支配。
年齡越低的兒童,夢境更容易分析一些,原因是,年齡越低的兒童心理的防禦機制越少。
在國內有學者認為,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意識程度的提高,夢境內容的社會化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往往初會說話的幼兒,至少在兩歲半之後,才會報告夢境,所說的夢境就一兩句話,一兩個場景,並且這些場景都是引起恐懼和緊張的場景。比如,一個2歲9個月的幼兒,所報告的夢境內容為「媽媽越走越快,我追不上了」。更多時候,在REM睡眠期,幼兒會露出一瞬間的笑容,這恐怕就是他們的夢境報告了———一個令人愉快的場景出現在夢中。
在兒童上學之後,一直到成年人,夢境的社會化程度會逐步提高,從內容來看,會涉及家庭關係、社會關係、青春期問題等等,並且趨於複雜。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講,年齡越低的兒童,夢境相對要容易分析一些,可能的原因是,年齡越低的兒童心理的防禦機制越少。就像一個三歲的幼兒,他如果對你不滿,他立刻會說:「你走吧」、「你是個壞人」。他如果聽到有人說一句粗話,他會立刻指出:「你說壞話了」;但成年人就會考慮說話的方式方法、地點場合對象了。所以,兒童夢境的內容相對成年人來說,儘管都是社會化的內容,要更直白一些。
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弗洛依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構成理論。「超我」所代表的就是道德、法律等必須強制遵循的社會規範在心靈中的體現。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人的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有著緊密的關係,即使在夢中,它也代表檢察官的角色,不允許潛意識(或者說「本我」)的隨意表達。這樣一來遵循快樂原則的「本我」便會通過內容的變形與象徵來逃過「檢查」、表達自己,這就使夢境變得撲朔迷離、晦澀不清。而兒童的「本我」最為發達,「超我」正在建立,所以,兒童的夢境會相對隨意